又是一年的毕业季,是一段求学的结束,也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。
“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?”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。每年这个时候,各个平台都会掀起热议。
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?
张桂梅扎根教育一线,帮上千女孩,通过读书走出大山,改变命运。
雷锋一生热爱读书,从书中汲取营养,为他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。
袁隆平的一生,浸在田地里,泡在书本间,读书让他得以“稻济天下”。
读书,培养了杨振宁一生在物理学上的见识、眼界、胆略、鉴赏能力和基本态度。
杨利伟的“英雄之芽”则萌发在《水浒传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古今故事书中。
······
莫言曾感慨:
人之所以要努力读书。就是为了以后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,不愿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。
而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。所以,请相信:你所读的书,将是照亮你前途的光。
一、《张桂梅的故事》: 读书,就是给自己保留一个人生逆袭的机会
张桂梅通过读书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她实现大学梦的过程一波三折,颇具戏剧色彩:功夫不负苦心人,张桂梅第一次就考上了大学,可是她没有上学的学费,只好放弃了读书。
但是她很执着,没有因此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。
随后她继续参加了第二次考试。
这次学费是凑够了,分数也上线了,但是并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,就这样张桂梅又与大学擦肩而过。
第三次参加高考,张桂梅终于考上了丽江教育学院(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)中文系。
(摘自《张桂梅的故事》)
读书,不仅改变了张桂梅的命运,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:
2009 年,陈法羽16岁,她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,她将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。
当她从亲戚那里得知女高的存在时,就像是抓住了人生中的救命稻草,华坪女子高中也慷慨地接纳了她。在华坪女高学习了三年,陈法羽顺利考入了云南警官学院。
2016 年大学毕业后,她通过考试,成了丽江的一名基层民警。
(摘自《张桂梅的故事》)
在华坪女高,像陈法羽这样被改变命运的学子还有上千名。
他们相信读书能改变自己、改变父母、改变家庭,为人生、为未来而奋斗。
读书,就是给自己保留一个人生逆袭的机会,不读书,则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。
不要等要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时,才知道读书的重要。
二、《雷锋的故事》:读书,照亮通往前方的路
读书,让雷锋拥有了远大的志向:
他看到好多同学都去交学费,也把兜里的钱拿出来交给老师,老师亲切地说:“你是孤儿,学校不收你的学费,你可以免费读书。你现在成为一名小学生了,希望你能把握好机会,好好学习,多掌握知识,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哦!”
雷锋感激地点点头。雷锋翻开新书的第一页,也是翻开了自己人生新的一页。
雷锋认真端详着第一页毛主席的画像,他心想:没有共产党、没有毛主席,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。他默默下定决心:一定要好好学习,将来保家卫国。
(摘自《雷锋的故事》)
雷锋文化程度不高,但酷爱读书,在他的箱子里放满了各种书籍。
通过读书,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,思想上越来越进步,行动上也越来越积极:
对待工作,雷锋一丝不苟,认真钻研;对待学习,他也同样看得很重,每天都会挤出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。
雷锋平时工作比较忙,整天驾驶着汽车东奔西跑,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学习。
他就把书装在挎包里,随身携带,只要稍有空闲,就会挤点时间看一会儿书。
晚上,经常熄灯号响了,他还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。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,雷锋就离开宿舍出去找别的地方看书。
(摘自《雷锋的故事》)
喜欢读书的习惯、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志,为雷锋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。
读书,可以照亮通往前方的路。
三、 《袁隆平的故事》:阅读的广度与深度,决定了人生的高度
袁隆平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,读书的兴趣更为广博,除了业务书,还爱看文史、地理和英文版的世界文学名著。袁隆平每天都花时间阅读,临睡前还看半小时。
袁隆平年少时,就爱读书:从读小学起少年袁隆平就显示出好学勤思的性格。他学习成绩优异,志趣高远,爱好广泛。
他喜欢读书,利用课余时间,读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,因此思维比一般同学活跃,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。
(摘自《袁隆平的故事》)
上大学时,通过读书,他得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,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:
他喜看书,爱逛书店,喜欢购买英文杂志。
课余时间,他总是在图书馆中,阅读着英文和俄文书籍。
就是这时,他开始接触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、李森科、孟德尔、摩尔根等人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,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。
(摘自《袁隆平的故事》)
袁隆平不光自己爱读书,在教授弟子时,也时常介绍一些好书:袁隆平也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们。
这些好书,有遗传学、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,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。
他希望他的弟子们不仅能精通自己本专业的知识,还能知晓其他学科的知识,开阔自己的视野。
(摘自《袁隆平的故事》)
可以说,袁隆平之所以成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是离不开读书的。
阅读的广度与深度,决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四、 《杨振宁的故事》:每一本书,都会成为生命中的养分
幼年时读的书,成为杨振宁一生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:他幼年时所背的《孟子》,在成年之后,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。
换言之,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,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,这套价值系统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。
因此,影响他最深的,并不全是他的专长物理学,也包括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。
(摘自《杨振宁的故事》)
杨振宁常翻看父亲书架上的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,虽然看不懂细节,但很有兴趣。
这对年幼的杨振宁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,他回家以后对父母说:“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!”
那一年,杨振宁12岁。
初中阶段读的书,对杨振宁未来走上物理学领域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:
最令他感兴趣的,是开明书局出版的《中学生》月刊上的物理知识。
正是他的这一好奇心,使得他接触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发现—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学。
(摘自《杨振宁的故事》)
虽然当时杨振宁还是一个初中生,他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些深奥的内容,但这些书籍和文章给了他深刻的印象。
所以,你读的每一本书,都会成为生命中的养分。
五、 《杨利伟的故事》:不要抱怨读书苦,因为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
“英雄”一直是杨利伟最喜欢的字眼。小时候不识字,他就听父母讲英雄的故事,上小学后,他努力学习,认识了许多汉字,开始渴望自己看英雄的故事了。
于是,买书成了小杨利伟的一大心愿。
因为读书,“英雄之芽”在小杨利伟心中萌芽:
通过阅读,杨利伟知道了更多英雄故事,《水浒传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······古今中外的英雄好汉浓缩在薄薄的小人书中,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满足。
“惩奸除恶、报效祖国”的思想一点点灌溉着杨利伟心中那颗“英雄之芽”,也让他逐渐爱上了读书。
(摘自《杨利伟的故事》)
接到航天员入围通知的后,航天总局对杨利伟及14名宇航员进行“地狱”级别的特训。
既要学习知识,也要强化身体训练:空气动力学、发动机原理学、医学、天文学等十多门基础课程等数十本书需要在两年内学完,还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适应训练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杨利伟提前结束进度。
他夜以继日学习,在航天宿舍内,灯光基本上亮到后半夜:
他将自己的时间做了合理分配:白天,他会积极参加航天员的选拔训练,除了完成自己规定的任务外,他还要辅导其他航天员训练,并针对大家的训练评分;晚上,他会静下心来看书,学习航天知识、总结工作经验等,如果白天有落下的训练任务,他还会在晚上抽空补齐。
(摘自《杨利伟的故事》)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层层筛选,杨利伟进入首飞梯队。
只要努力,就会有收获;只要踏踏实实学习,就会不断提高自我;只要学会坚持,就会更加接近成功。
不要抱怨读书苦,因为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每一份劳动都多彩!...